欢迎光临!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溪瓜学园>>其他农业实用技术>> 文章
香茹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08-09-26 作者:无 浏览量:946次

香茹栽培技术

一、 露地菇粮套种技术 (一) 露地菇粮套种技术的特点 1、 露地菇粮套种,不与粮食生产争地,空气充足,长出的香菇质量好、个大、肉厚、厚菇率高,占总产量的40%-60%。 2、 灭菌时间短,不用竹木作棚架,减少了投资,省工省料,成本低。 3、效益高,每667平方米玉米占300-400平方米,产量400-500千克,其行间套种香菇200-300平方米,每平方米用木屑等培养料20-25千克,每667平方米投料5000-6000千克,投资3000-4000元,可产干香菇200-300千克,产值1.2万-1.5万元。 3、 栽培后的培养料就地还田作肥料,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 (二) 栽培季节与生产周期 1、 接种期 露地菇粮套种,香菇菌丝在地里生长与发育,接种期要依地温而定。一般在地温5℃左右接种。接种太早,地温太低,菌丝难以萌发,接种过迟,气温升高,杂菌容易发生,而且错过最佳出菇季节。 2、 发菌期 接种后至5月下旬香菇菌丝可长满培养料。 3、 出菇期 6月上旬出报信菇,6月中旬出第一茬菇,7月上、中旬出第二茬菇,8月上、中旬出第三茬菇,9月下旬出第四茬菇。 从接种到采收结束,约7个月左右。 4、 套作方式 多与玉米套作。要提前选好地块作好畦床。套种地要通风良好,远离污染源,不涝,少旱,不是粘土的地块。畦床以东西走向为最好,这样可以利用玉米遮荫。畦床宽40厘米,深10-15厘米,可在冬季将畦床做好,播种前稍加整理,并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200克。如春季做畦,要早动手,边化冻边做床。畦床与畦床间宽30-40厘米,种玉米,株距20-30厘米。整好的畦,在进料前要铺上宽1米的塑料薄膜。 (三) 菌种选择与准备 露地菇粮套种是利用自然气温和地温满足香菇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应选用中温偏高的品种。如04号、申香2#、苏香1#等。接种时采用菌种拌料和表面覆盖相结合,需菌种量较大,通常100千克干料,需接入菌种20千克。每平方米约用香菇菌种7-8袋(17厘米×33厘米或14厘米×28厘米的菌种袋),因此栽培种要提前制好。 (四) 培养料准备与灭菌 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是阔叶树木屑77%、麸皮12%、稻糠10%、石膏1%。将上述各种原料按比例称好,在水泥地上拌和均匀。培养料灭菌多采用常压蒸汽直接和培养料接触,使培养料含水量增加,因此拌料时,分成3堆,加水时使其含水量分为三种:一堆为45%、一堆为50%、一堆为55%。灭菌时按含水量先少后多的顺序逐步撒入蒸锅。将水烧开,放入屉布,上汽后撒上一层料,厚约10厘米,见蒸汽冒出后,再撒上一层,撒料要“勤撒、少撒、匀撒”,不可1次上料太多。上至离蒸灶上口10厘米时,在灶口用一块塑料膜盖着,薄膜要大些,向下卷后用绳扎紧。当料温达98℃以上时,维持1.5-2小时。蒸好的料趁热出锅,装入用0.5%高锰酸钾消毒过的编织袋内,扎好口放入干净的室内冷却。 (五) 拌种与菌丝体培养 1、 拌种 当编织袋内蒸过的料冷却到25℃左右时,进行拌种,把菌种混到培养料内搅匀。拌种场所有2个: (1)在专用的拌料槽内,将菌种用手掰成豆粒状的小块,100千克培养料先拌入10千克菌种。培养料和菌种拌匀后,仍装入编织袋中,运至地里,倒入铺有1米宽的塑料薄膜的畦床中间,厚10厘米,拌过菌种的培养料倒入后,其表面再撒一层菌种,菌种量仍按100千克培养料撒10千克菌种计算。 (2)将蒸过的培养料冷却至25℃左右时,在编织袋内运到地里,直接倒入已铺有1米宽、消毒过的塑料薄膜的畦床上,按菌种需要量先拌入一半,搅拌匀后,铺成10厘米厚,然后在上面再撒上另一半菌种。 2、 覆盖畦床 拌有菌种的培养料放畦床后,要拍实压平,两边整齐,顺畦床的方向在培养料上铺一层稻草,稻草要新鲜未霉变,并提前用2%-3%石灰水浸泡过,盖的稻草越薄越好。盖稻草的作用一是遮荫,二是可以增加畦床透性,利于通风换气。稻草铺好后,把畦床两边的塑料薄膜折上来,但不要使两个薄膜的边重叠,要留一道缝隙,利于通风。最后在薄膜上盖一层土,两边厚,中间薄,中间厚约0.5-1厘米,两边厚3-4厘米。畦床整好后,待到种玉米季节,在畦床间种上玉米等高秆作物,以长大后遮荫。 3、 菌丝培养 接种后要经常检查发菌情况,菌丝体培养发菌期间的管理非常重要,主要是控制好温度的变化, 4月中、下旬地温增高,每天要观察地温、料温的变化,防止料温过高,烧死菌丝,一般在5月中旬菌丝体能长透培养料。 4、 揭膜通风 一般通过40-60天发菌培养后,菌丝体生理成熟,上下洁白一致,此时需及时撤土揭薄膜。反之,因供氧不足,又没采取稻草通风的措施,而易造成菌丝发暗,呈酱油色,这种情况出现时,必需加强通风,使菌丝不断吸收新鲜氧气,就会很快转变为浓白色,这种情况属正常生理状态。揭膜通风后,再把薄膜呈皱褶状放回原处,便于新鲜空气流通。 5、 搭棚遮荫 撤土揭膜通风后,要在畦床上搭一小弓棚,用竹片、树枝、藤条等作骨架,两头插地,呈弓形,高30-40厘米,略比畦床宽一些,上边盖上草帘或玉米秸等遮荫。 (六) 转色管理 菌丝转色后表面形成一层褐色菌膜(褐色菌膜会起类似树皮的作用,能保护内部菌丝,提高菌丝块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防止水分迅速蒸发,抑制病虫害直接侵入,防止强光照的危害,增强菌块的机械强度)。正常情况下,以撤土揭膜至转色完成约需20-30天。转色的好坏,对香菇菌块出菇的迟早、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都有密切关系。 转色好的菌块,转色层为带有光泽的棕红色,出菇正常,稀密适当,质量好,产量高。呈褐色的转色层,出菇迟,出菇稀,菇体大,产量较高。 呈黄褐色的转色层,出菇稍早,菇较密,菇体较小,质量一般,产量中等。 表面呈灰白色的,出菇早而密,菇体小,畸形菇多,质量差,产量低。 转色管理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控温控湿 (创造一个温度在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的小气候。当温度高于26℃时,要短时间掀膜降温。一旦菌块表面的短绒毛菌丝接近2毫米时,就要增加掀膜次数,降温降湿,1天约2-3次,每次20-30分钟,促使绒毛状菌丝倒伏,在菌块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分泌出一种褐色素。) 2、 排除黄水 (在菌块表面菌丝的转色过程中,菌丝会吐“黄水”,待黄水珠大量吐出或积水时,要用木棒将菌块扎透,将水放掉,再通风1-2小时至菌膜稍干,再通过盖膜与掀膜调整好温度与湿度。) 3、 加强光照 (菌块转色过程中,畦床上要有充分的散射光,光线越强,转色越快、越好、但要掌握适度。) 4、 空气流通 (菌块表面菌丝倒伏后,畦床内的空气流通越好,越易转色。但要注意菌块是否失水。特别是菇场保湿条件差,原来含水量就低,转色前已经失水明显的菌块,用手触菌块有明显粗糙感,且手触后在菌块上面不留指纹印,这样的菌块即使转色,颜色也浅。这类菌块要注意盖膜,结合掀膜换气,适当喷水。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喷水后紧盖薄膜,连续数天,再用手触菌块面有柔软感、不刺手为宜,这时再加前述转色管理,可以正常转色。) 5、转色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菌块内的菌丝体或局部的菌龄太幼,未达到生理成熟,很难转色,或转色不均,易使菌块失水造成表面干燥,严重影响出菇,且易发生污染。 (2)培养料中含氮量过高,造成菌丝徒长,可选择低温天气,适当喷2%-3%的石灰水,可加快转色。 (3)盖膜太久,通风换气不足,也易引起菌丝徒长,推迟转色,或增厚菌膜。如同时遇上高温天气,极易大量污染。 (4)遇到气温达28℃以上,会严重影响正常转色。要加强遮荫,降低温度,增加掀膜次数和时间。早晚喷些水并通风,严格检查菌块,若有污染,应及时处理,严防扩散。 (5)气温突然下降5℃以下,也会严重影响转色速度。这时应喷水增湿,采取有效保湿增温措施。包括覆盖薄膜和草帘。在1天气温最高时,掀膜通风并拉稀荫棚顶的覆盖物,引光增温,减少掀膜次数和时间。在气温开始下降的下午就要把掀开的覆盖物重新盖上,以充分保温。 (6)在菌块吐“黄水”期间,若遇上闷热天气,四周又围得很密,通风条件较差的畦床,极易造成高温高湿环境,引起暴发毁灭性绿色木霉或橘红色链孢霉污染。因此,在此期间一定要拆稀东南向所围草帘,加强通风,降低畦床内的温度和湿度。 (七) 香菇的发生和管理 1、拉大温差 如果气温一直处于23℃以上,要注意降低畦床温度,并让转色后的菌块稍微吹干。待气温降至20℃以下后,淋水让菌膜表面软化。白天气温高时,盖紧薄膜,畦床内的温度会比膜外高2-3℃,入夜晚上10时气温下降,打开薄膜,让畦床温度迅速下降,这样拉大昼夜温差,连续4-5天,原基就会大量露出菌块表面。 2、降温保湿 7-8月属高温期,露地菇粮套种香菇,原基形成后,常遇高温,对其分化生长不利,应使套种的高杆作物,如玉米发挥遮荫作用,也可增加小棚遮荫草帘,适当通风,降温保湿。 3、调节菌块含水量 出菇前期,菌块内部含水量充足,尤其是第一茬菇,菌块内含水量在转色正常的情况下,完全能满足子实体生长的需要。山区畦床,通常保水性差,可适当喷水或淋水,以减少菌块水分损失。喷淋的次数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雨天不喷,晴天多喷,菇蕾少和小时少喷,菇蕾多而大时多喷,保湿性能好的畦床少喷,差的多喷。风口及畦床两头多喷。喷水后不能立即盖膜,要等表面水分沥干后进行。 4、适当通风 初学栽培者,往往重视盖膜保温保湿,而忽视通风换气工作,出现盖小柄长和的畸形菇,致使商品价值下降。一般气温在23℃以上,每天通风不应少于3次,在早、中、晚进行。18-23℃时早、晚各1次。17℃以下时每天1次。如果因通风造成水分蒸发太多,要喷水补充。不能因担心水分蒸发而减少通风。如果菇场保湿性能差,气候又较干燥,全部掀开薄膜通风换气不利,可将两边盖的薄膜卷起,离地多高,视情况而定。总之,要在给足一定水分的前提下,保证香菇子实体生长期间,有充足的新鲜氧气。 5、充足的光照 香菇子实体生长期间,必须有一定的散射光。可掀去小棚上的草帘等来调节光照。 (八) 采收后管理及补水 第一茬菇采收后,要停止喷水,并掀膜通风,让菌块表面适当干燥1-3天,然后再盖上薄膜,提高畦床温度达25℃左右,促使菌块内菌丝生长,约4-5天,在香菇采后留下的空穴处,逐渐发白长出绒毛状菌丝。这时可喷水增加湿度,掀膜通风,拉大温差,促使下茬菇的发生。 秋季菇茬,一般较明显,有2-3茬,每茬高峰期4-5天,每茬间隔7-10天。如果一茬菇量大,菌块重量减少约1/3时,单靠喷水补充水分已经不够,可以适当灌水,但时间不要太长,约1-2小时左右即可。 二、 香菇反季节栽培法 香菇反季节栽培法,是指其栽培出菇季节与大面积代料常规栽培季节相反,通常南方代料出菇期为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4月或5月。而采用反季节栽培法,香菇的出菇期为每年的春未夏初(4月初)至秋未冬初(11月份)。 香菇反季节栽培法的生产工艺特点是突破了夏季出菇,它与代料常规袋栽出菇期相配套,形成周年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 采用该栽培法的技术关键是,在南方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为栽培区,选择适宜的菌种,以及掌握好全年的气温资料。现将工艺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 香菇反季节栽培的优点 1、有利于错开接种季节,发挥冬闲劳力的作用 由于海拔700米以上是单季稻作区,11月份正是冬闲季节,劳力充裕,此时接种制袋与其他农事活动不相矛盾,有利于发挥冬闲劳力的作用。 2、污染率低 香菇反季节栽培,由于科学地利用高海拔地区的气候资源,把制袋接种适期安排在冬春低温季节,接种污染率大量降低,一般只有5%左右,而常规制袋接种期,正是高海拔地区1年中气温最高的7-8月份,污染率高达20%-30%。 3、产量高 由于反季节栽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出菇期温度较适宜,出菇季节长。因此,在同等营养条件下,不增加任何成本,单产可比常规栽培提高一成左右。 4、商品率高 由于畸形菇少,不仅增加产量,而且提高了商品率。根据已知的中偏高或高温菇的生理特性,出菇前期不需要太大温差刺激和过高温度,因此,在正常季节里开始出菇,即秋冬季,因环境不适宜,往往不开伞(蜡烛菇),不仅消耗了养分,而且影响了产量和效益。夏季温差较小,使之减少或不产生畸形菇,提高了产量和商品率。 在夏季长1-2潮菇后,菌龄较成熟,抵抗逆境能力强,在秋冬仍能正常出菇,而不产生畸形菇。 (二) 选择良好的栽培区 在我国南方地区采用香菇反季节栽培法,首先必须选择海拔700米以上的地区为栽培区,因南方的夏季气温较高,海拔高的地区气温较低,有利于香菇的长。 (三) 选择适宜的菌种 反季节栽培法,必须根据气温条件或海拔高度来选择合适菌种,一般应选择中偏高或高温型的菌种为宜。 (四) 精心安排栽培季节 主要是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条件不同,以及香菇不同温型的菌株对出菇温度的要求,把第一潮菇的出菇期安排在最适宜的温度下。据此,首先应调查本地区下列气候资料:历年、逐月、逐旬平均气温;历年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历年逐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当地气温日变化。 第一步,依据当地历年逐候(或逐旬)平均最高、最低、极端最高和最低等气温气候资料编制成香菇反季节栽培安排表。对于无气候资料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县气象台的气候资料,以当地垂直递减率(百米温差)推算出当地旬或候平均气温。 第二步,依据香菇不同温型菌株的出菇温度要求,综合香菇反季节安排表上列的各种气候数据和人为调控因素,确定该菌株的出菇安全期和第一潮出菇最适温度。 第三步,以当地逐旬平均气温或逐候平均温度符合该菌株第一潮出菇最适温度的始日和终日为起点和终点,以该菌株对菌龄的要求为依据,一般向前推80-100天,确定该菌株接种最适时期的始日和终日。 以福建屏南城关慈溪村香菇反季节栽培为例:选择中偏高L26a为当家菌株,出菇温度范围10-25℃,最适温度为14-20℃,菌龄80-100天。从反季节栽培可以看出,L26a在该地栽培安全出菇期从3月第四候至11月第五候,长达8个月之多。其中,有两个出菇最适期为4月第二候起至6月第二候和9月第五候至11月第一候,以该菌株对菌龄的要求,反季节栽培接种适期始日为前冬12月第六候,接种适期终日为翌春3月第二候。在实际生产上,冬春接种适期内温度低,若大于5℃积温不足,室内养菌前期必须给予增温,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不超过22℃,或提前到11月份制袋接种,利用自然温度接种,培养时间拉长而不必加温。这样冬春制袋接种的,4、5月长完第一、二潮菇后,进入7、8月份高温季节,采取夏季管理措施也能顺利出菇。 (五) 反季节栽培管理要点 1、菇场选择与菇棚搭盖:菇场应选择夏凉、冬暖、通风、水源充足的地方。周围最好有泉水、井水、山涧水,这样便于越夏出菇时降温或产生温差而促进原基形成。春未初夏,随着气温上升,相应增厚顶棚覆盖物,做到“七阴三阳”,入秋随着气温下降,疏散覆盖物,逐步调整为“三阴七阳”。 2、接种:接种最好安排在11月或2、3月,若在12、1月接种则必须加温。由于气温较低,接种时不用胶布封口,主要掌握接种熟练程度,尽量做到缩短接种时间,减少菌穴与外界空气接触。 3、发菌阶段:接种后菌棒先置成堆柴式,待菌丝直径达7厘米左右时,改置呈“三井字形”叠放;待两穴菌丝相连接后,有条件的地方可摆排在室内层架上,单筒排列,分散养菌。这种单筒层架摆排养菌法,有利散热和新鲜空气的流通,从而促进菌丝生长与成熟,或走满菌丝后排列于菇棚菇床上,待生理成熟后开袋转色出菇。 4、脱袋转色: 冬春制袋接种的菌袋,菌丝走满袋后,由于气温较高,为避免烂筒,要求比常规制袋的菌筒更及时脱袋。具体做法(原基出现后,刚出现黄水就立即脱袋,脱袋时间应选择在清早或傍晚。) 在转色上要求菌皮比常规接种的菌袋适当厚些,有利越夏管理。具体做法(转色前期适当减少通风,延迟表层菌丝倒伏时间或待绒毛菌丝长出后,再喷水强迫倒伏,以增厚菌皮。) 5、催蕾 秋、冬、春催蕾(秋、冬、春催蕾采取常规浸水催蕾方法。) 越夏出菇催蕾(越夏出菇催蕾方法主要采用干湿交替,制造干湿差,促进自然现蕾。如气温转高,无法现蕾,可采用拍打惊蕾和冷水催蕾法。) 6、控制出菇个数 每筒每批5个左右,使之个大肉厚,提高商品率。具体做法(主要采用控制菌筒含水量。菌筒含水量略低于常规木屑袋栽菌筒含水量。) 7、水分管理 秋、春出菇水分管理(秋、春出菇水分管理同常规管理一样;) 越夏出菇水分管理( (1)要求早晚各喷清洁冷水1次; (2)白天盖紧薄膜,加厚菇棚覆盖物,使菇床免受外界热空气影响,保持菇床较低温度; (3)午后视气温上升情况,可向菇房顶棚喷水降温; (4)在畦沟内灌水,深10-15厘米,借以降温和调节菇床温度及菇房的湿度; (5)菌筒失水后,用小铁钉结合拍打惊蕾时钉入0.5-1厘米深处,或用小刀片轻轻划破,浸到原菌筒重量的80%左右,浸水必须在晚间温度较低时进行,水温必须低于气温。) 8、及时采收 根据脱水菇和冷冻鲜菇各自不同的收购标准,及时采收,特别是冷冻鲜菇要求菇盖的菌膜刚破,菇盖未开伞,个大肉厚为标准。越夏出菇,气温高,子实体容易开伞,为提高品率,要求每天清早和傍晚各采摘1次。 三、 香菇生料地栽法 (一) 香菇生料地栽法的概念 香菇栽培的培养料,未经灭菌处理,一般称为“生料”。香菇生料地栽所采用的培养料不必经高温、高压灭菌处理,而将生料只需按配方配制拌匀,直接铺于露地培植床中,然后把菌种一层一层地播上。 采用生料地栽香菇,与代料栽培相比,香菇个体大,肉质厚,出花菇率高,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还解决了高寒地区大面积代料栽培香菇难的问题。 香菇生料地栽法,其栽培技术与工艺特点是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不仅增加了农田产值,而且提高了代料栽培中花菇的比率。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不易积水的高寒地区。在栽培技术上的关键是解决低温发菌,然后选最适宜出菇季节,调整菌料的含水量和改变料的物理性状,保证出好第一批菇。 (二) 播种前准备阶段 1、 选地:选择向阳与避风处,地势平坦而略有斜度,无积水,土质以沙质壤土为佳;水与土壤的pH值不宜超过7;要靠近水源,具有电源,便于机械喷灌,农家个体栽培还可利用屋前房后、果树林及林地空隙间栽培。 2、 菇床制作:菇床以南北方向为好,床宽60厘米,深10厘米,长视地而定,不宜超过20米,床底成龟背形,两床之间作一宽30-40厘米的作业道,每隔10米挖1条深20-25厘米、宽20-25厘米的排水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3、 菇床处理:播种前应对菇床进行1次彻底消毒,在床面四周喷1次波尔多液,撒上一层石灰粉,让太阳直晒几天,既能杀菌,又可提高地温。 (三) 播种方法 1、 拌料:按每立方米计算,木屑15千克,麸皮1.5千克,玉米粉0.5千克,石膏、石灰各0.1千克,加入添加剂拌匀,按1:1.2-1.4的料水比搅拌均匀,到料吃透水后即可播入,pH值以6-7为佳。 2、 播种季节:生料地栽必须掌握低温播种(一般在5℃以上即可播种)才能安全发菌,防止杂菌感染。 3、 播种 (1)选好菌种 菌种生活力一定要强,除具备常规栽培所要求的质量之外,还要注意菌种具有对自然界的抗逆性强,符合该地区出菇温度的范围。 (2)播种 将拌好的培养料分层放入床内,每层厚度约为4厘米,约占总料量的1/4。培养料用木板拉平、踏实,撒上一层菌种,约占总用量的2/5。之后在其上加一层培养料,约4厘米厚,压平,播入余下的(约占总量的3/5)菌种,做到把料面全部封严,再用洗净的平底胶鞋踏平或用木板压平。培养料与菌种之比为4:1。铺料时料面要略呈龟背形,以防积水。整个菇床要求厚薄一致,料面平整,干湿均匀,松紧适宜。 4、 盖膜:播完种后盖上宽出料面10厘米的农用地膜,以利保温、保湿,防止杂菌侵入。 5、 覆土:覆土厚度为2厘米左右,若气温高,则要加厚,千万不能用尖硬沙石或让土中夹着杂草。覆土的目的(是防止大风吹走覆盖地膜,避免太阳直射培养基,以利保持地膜下的水分,调节膜下温度,起到气温高时降低地温,气温低时提高地温的作用。) (四) 发菌转色阶段 1、 发菌:生料发菌,关键是防霉(防霉的重要措施是控制好菌温,切勿超过20℃,最好在15℃左右,要充分利用气候干燥、杂菌基数少、高寒地区低温菌发好的特点。在发菌后期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若遇气温超过25℃时,菌温会超过30℃,必须加厚覆土层,或将覆盖地膜抽除,或提早搭棚,以利排除床面二氧化碳和热量,增加新鲜空气,达到降低菌温,促进菌丝生长的作用;若遇大雨要及时排水,切不让其积水。)。 经过正常生长50-60天,菌丝已发好,且培养基形成一个整体,菌丝已长入土壤数厘米,此时揭去覆盖物,掀去薄膜,搭上遮荫棚进入转色管理。 2、 搭荫棚 掀去薄膜后,菌种培养料可得到散射光照射,氧气供给充足。为防止培养基干裂,必须搭一简易棚(棚采用竹条或树枝搭成弓形或平顶式棚架。拱形棚高30-40厘米,平顶式棚高25-30厘米,棚顶用草帘或芦帘覆盖)。既可阻挡直射阳光,又可保温、保湿,防止雨水直淋,或喷浇的水直接淋落。高温干旱天气可向棚顶及四周喷水降温、增湿。 3、 转色:转色是培养基表面菌丝由白色转为红棕色,揭膜后由于菌丝与空气、光直接接触,且经受温差刺激,培养基表面即长出一层浓白色绒毛状菌丝,倒伏后分泌色素,表示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这一阶段还要注意菌丝发霉(其关键是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棚下出现闷热的环境,才不利于霉菌的生长,要造成一种人一进入菇舍有舒服的感觉。) (五) 出菇管理 1、 促进出菇 生料地栽的特点之一是,菌丝的培养是直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当菌丝生长成熟后要处理好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一转折,具体原因是:其一要具有健壮菌丝为基础;其二菌丝料的含水量要提高到55%-60%;其三改变地下菌种料的物理性能,改变其松紧度;其四具有10℃以上的温差。前三点是要人为去创造的,若掌握不好,其子代的延续本生就很难表现出来,到了收菇季节就出不了菇。一般来说,菌丝发育得越好,料内含水量蒸发越多。播种时菌丝生长培养料不能压得太紧,空气要好,水分宜少,这样有利菌丝生长,而不利子实体形成。当富有生命力的菌丝体,一旦遇到足够水分和较低的气压,又遇上适当温度和光照,再受到明显的温差刺激,3-4天后即能长出整齐而肥大的香菇。若遇到干燥天气,就有可能长出一批批漂亮的花菇。 2、 越冬管理:当气温降至4℃以下时,香菇即停止生长,此时即将床面清理干净,结冰前喷一次水,然后按播种时的覆盖方法,将床面加厚盖严密,使其安全越冬。 3、 春菇管理:次年春,气温逐渐上升,培养基渐渐解冻,当料温稳定在0℃以上时即可进行管理,春菇多发在5-6月,约在7月下旬结束生产周期,每平方米可产鲜菇10千克左右,高者可达20千克以上,花菇率占30-60,其质地可与段木香菇媲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登录

电话: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横溪社区桃李路48号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