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居民学习园地>>校本研修>> 文章
校本培训之——理论视野09
发布时间:2018-07-21 作者:池老师 浏览量:993次

杨智:农村社区教育的社区治理及运行机理探析

作者:杨智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教育;社区治理

  原标题:农村社区教育的社区治理及运行机理探析

  作者简介:杨智,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杨智(1982- ),男,贵州沿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社区教育作为新型社区的重要构成要素,对社区全面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关系而言,社区教育与社区秩序治理、文化治理、经济治理与环境治理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服务关系。但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运行机理,主要表现为:以新型社区建设为目标导向;以社区秩序、文化、经济与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以虚拟与实体交互的教育组织为依托;倡导多元且实用的教育方法;推行能者愿者为师的师资建设策略。

  关 键 词:农村社区 社区教育 社区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城镇化背景下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研究”(CKA140127)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7)05-0062-04

  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17.05.011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目标。该《意见》预示着国家层面的社区治理理念从传统的植入式、刚性管理模式向现代内生式与柔性治理理念的转变。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民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推动力量,理应受到学界与实践界的重视,然而,因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分属不同的学科范畴,传统的以学科划界的研究极少把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以农村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为研究主题,探索农村社区教育的社区治理逻辑及其运行机理,尝试为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农村社区教育在新型社区治理中的意蕴

  从社区教育的组织形态划分,社区教育可分为有组织的社区教育与随境式社区教育。随境式社区教育是存在于社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教育,伴随实质性社区的产生而产生。有组织的社区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相对高效且系统的教育形式,起源相对较晚。有组织的社区教育以1844年丹麦教育家柯隆威(N.Grundtvig)所创的民众中学为始。此后,正式的社区教育组织在世界各地逐步延展,如美国迈尔斯·霍顿(Myles Horton)在田纳西州创办的挑战者民众学校(Highlander Folk School),英国的工艺学院(Mechanics Institutes)、社区学校、乡村学院以及社区成人教育中心或学校,德国的农村国民大学联合会与社区成人教育中心,日本的公民馆等[1](P5-6)。尽管各国对社区教育组织的称谓存在差异,但社区教育的功能基本一致,即启发民智与传授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推动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建设,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历来具有重视教育治国的传统。例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美教化,移风俗”(《诗·周南·关雎序》)、“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盐铁论·授时》)与古代社会的“劝课农桑”等都体现了古代社会治理过程中教化民众的重要价值。进入民国时期,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一批爱国志士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试图通过教育改变中国乡村落后的现状,例如,梁漱溟、陶行知等人对政教结合的理论进行了探讨,且在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南京晓庄等地开展了实践活动。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开展了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治理的活动,设置的社区教育机构包括政治夜校、工农业余学习班、扫盲班、工农业余中学等,该类机构通过思想说教、文化与技术提升等方式服务于社区建设与治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加强了社区教育学校(中心)、成人教育学校、种养殖技术培训中心等农村社区教育组织的建设,形成全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氛围。鉴于我国悠久的教育治国传统,探讨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具有深厚的文化与教育基础。

  传统的农村社区是基于地缘与血缘的相对封闭的“利益共同体”。社区成员具有共同认同的文化体系与伦理体系,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与帮助,共同维护社区的利益。现代市场经济、科技的发展摧垮了农村传统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新的内生式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致使农村社会问题丛生。如社区治理过程中村庄公共权威的“真空”[2]、社会资源的“精英俘获”[3]与农村价值观的不稳定[4]等现实情况,制约着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参照西方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我国教育治国历史传统,立足于农村社区治理的实际,探讨社区教育的社区治理逻辑及其运行机理,对于社区教育自身发展及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二、新型社区治理中农村社区教育的社区治理逻辑

  社区治理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系统统合思想,“其核心论题就是如何在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有序关系”[5]。“作为一个非制度性和非行政性的社会概念,治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的一种新的公共权力配置模式”[6](P106)。社区治理的相近概念是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属于统治文化的范畴,公共权力集中于管理者;社区治理中的公共权力分散,强调社区的全员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社区成员从管理观向治理观的转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治理主要包括社区秩序治理、文化治理、经济治理与环境治理四个维度,是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主要目的。

  (一)社区教育的社区秩序治理逻辑

  传统的农村社区秩序是以宗族关系为核心的秩序,这种社会秩序即“礼”。费孝通先生认为“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7](P55)“礼”治的实现依托的是教化,教化是“礼”内化为民众所有的途径,民众自觉守“礼”以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人类文明的进步,瓦解了传统的农村社区结构,正在重建新型的社区结构。新型的社区不再完全以宗族、亲缘或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而是以宗族、亲缘、血缘与经济、文化,甚至生存等关系为依托所形成的复合型社区。传统的以“礼”为依托的社区秩序已无法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发展的需求,因此,现代农村社区需重建社区秩序,以维持社区的良性运行。依据国家治理理念,法治与德治是现代社区秩序建立的重要理念,法治与德治型社区的建设,需要把法治与德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内化为社区居民所有,使社区居民能按照法治与德治的逻辑思维和行为,以此推动新型社区秩序的建设。社区教育在法治与德治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遵纪守法与依德行事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表现为社区教育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以促进社区秩序治理与完善。

 (二)社区教育的社区文化治理逻辑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固有的社会是一种伦理的社会、情谊的社会。”[8](P168)社会以血缘或地缘为特征形成自治团体,团体成员之间真正能做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与患难相恤[8](P172)。这种社区情谊事实上是一种社区文化,即社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与共同参与型文化。现代社区因社区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成员之间的互赖关系日益淡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也在减弱,因此,现代社区治理需重构社区参与式文化。现代社区治理理念要求社区公权力归还给民众,社区民众人人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做社区的主人。简言之,现代农村新型社区的治理,需要把社区建成人人都是社区主人的社区文化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仅使成员之间互相认同,更能提供社区积极向上的动力。社区教育作为现代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其文化治理逻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作为文化治理内容传递的工具,把相关内容内化为民众所有;二是社区教育作为社区的集体活动形式,本身属于文化共同体的形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形成社区层面的文化与精神共同体。

  (三)社区教育的社区经济治理逻辑

  经济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教育服务经济治理属社区教育的本质功能。我国古代社会就有“劝课农桑”的教育传统,日本战后建设的社区教育组织——公民馆也通过木工、雕刻、陶艺等社区技术教育服务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是当前社区重建的重要基础,新型社区建设自然无法规避经济治理内容。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社区经济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经营理念、投资理财、新的生产生活技术与经济伦理教育等。社区教育的治理即把上述知识传授给社区居民,同时依托社区教育的共同体建设,引领社区居民在现实中如何践行经营理念、投资理财、新的生产技术与经济伦理等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上述措施提升居民的经济自创能力,增加社区居民的收益,为新型社区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社区教育的社区环境治理逻辑

  环境治理的目的是建设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社区是基于农耕文明的社区,农民与社区环境存在着天然的依存关系,因此,其环保意识强。现代社区流动性的增强,减弱了社区自身与居民关系的紧密程度,致使环保责任意识有所降低。现代科技的副产品,如农药、除草剂、各类包装袋等在带给社区居民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吞噬着社区的青山绿水。因此,环境治理是新型社区建设必备的内容。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环境治理的理路是社区教育把环保理念、知识与技术等传授给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具备基本的环保意识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社区教育需引领社区居民形成环保团体,并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活动,这样社区居民不仅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环境保护中。

  概言之,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施。一是把社区治理的理念、内容与技术传授给社区居民,这是社区治理实施的基础;二是社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引领与带动功能,引导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提升社区治理的实效。

  三、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运行机理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在实践中难以划清界限,在理论上却存在着中间环节,即社区教育—社区居民—社区治理。社区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社区治理需依托社区教育培养的社区居民来落实。因此,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运行机理的探讨主要以教育自身的运行机理为基础,以社区治理为最终服务目的。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运行机理主要包括:以新型社区建设为目标导向;以社区秩序、文化、经济与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以虚拟与实体交互的教育组织为依托;倡导多元且实用的教育方法;推行能者愿者为师的师资建设策略。

(一)目标导向:建设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是与传统封闭型社区相对的社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团结合作、开放进取等,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主要标准。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属于经济治理;管理民主属于社区秩序治理;村容整洁属社区环境建设;乡风文明属于社区文化治理;团结合作开放进取既是新型社区建设的文化内容,也是对社区发展前景的期待。新型社区是外在美丽,内在动力充足的社区。社区治理是新型社区建设的途径或手段,社区教育则服务于社区治理。社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社区治理实现新型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社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培训社区治理或新型社区建设所需的人,这是社区教育的目标。新型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教育培养或培训的人来推动,因此,新型社区建设本身不属于社区教育的目标,它只在社区教育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起导向作用。从资源耗费的视角,社区教育需消耗社区资源,否则社区教育不能正常运转。从社区教育资源获取的视角,社区教育需立足于社区实际,为社区建设服务,否则社区难以提供社区教育运转的所需资源。在此意义上,农村社区教育必须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导向,为社区建设服务。

  (二)教育内容:秩序、文化、经济与环境交互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路径,新型社区目标的实现依托社区治理,从教育的视角,社区治理主要包括秩序、文化、经济与环境四种路径。因此,社区教育内容即上述四个维度内容的交互协同。秩序治理的目的是重建新型社区秩序,主要包括法治与德治,通过法的规约与德的引领,实现新型社区秩序建设。如乡村生产生活所需的法律法规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属于秩序治理的内容。文化治理的目的在于营造社区团结协作、开放进取、全员参与的自觉型社区治理文化,社区教育的内容则以实现上述目标为导向来组织实施。经济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内容要涉及新型社区建设所需的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经济伦理、生产技术以及风险治理等内容。社区环境治理的目标是形成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与健康的社区环境,因此,社区教育还包括环境保护,无机肥、化学药品的规范使用,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等。然而,现实中秩序教育、文化教育、经济教育与环境教育四部分内容是难以完全区分开的,如经济教育、环境教育要依托法律与道德来实施,后者是法治与德治的路径。由此,现实的社区教育内容之间是交互协同关系。

  (三)组织形式:建设虚拟与实体组织

  广义而言,农村社区教育包括社区中的所有教育,而就现实而言,农村社区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成人实施的教育以及青少年校外教育。基于学习不是成人的主要任务,且成人学习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因此,按照普通学校模式建立社区教育组织,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鉴于此,农村社区教育需根据农村社区居民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虚拟与实体两类学习组织形式。实体组织指参照传统成人学校建立的社区教育组织,承担社区文化教育的重任。根据社区自身的特征,可以单独建设或设置于闲置的小学、社区休闲娱乐中心以及村委与支委等。实体组织的教育活动需集中村民,而村民不属于全职的学习者,因此,频繁的集中学习容易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虚拟组织是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的学习型组织,社区居民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想学习的内容,甚至请教相关专业人员。它弥补了实体组织在时间安排上的缺陷。实体组织集中引领村民治理社区普适性的问题,同时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象征,能增强社区居民学习的认同感。虚拟组织既能对社区普适性问题的治理进行补充,同时协助村民解决个别性问题。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相结合,织成虚实结合的农村社区学习网络,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教育方法:倡导多元实用的方法

  社区居民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学校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时间具有连续性,学习内容具有系统性与层次性,因此,讲授与练习是教育的主要方法。社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其学习时间无连续性,学习知识也难以系统化,其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由于多年不学习以及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需要较强的文字阅读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鉴于此,农村社区教育须以实用导向,采用多元的教育方法。寓教育于生产生活实境中、社区治理实践中、休闲娱乐中,既能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兴趣,也能起到实际效果。一是以实用为导向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如把社区秩序治理、文化治理、经济治理与环境治理等内容与社区真实情景结合起来,转化为案例、故事、游戏活动的方式呈现给社区居民,并在其中融入讲授法、讨论法与教育咨询法等,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治理情感。二是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尽可能减少文字性测评的比重,探索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如采用访谈式、问答式、比赛活动式、社会舆论搜集评价以及居民行为观察评价等实用性强的评价方式。

(五)师资策略:推行能者愿者为师

  陶行知在民国时期提出了“相学为师、能者教人”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为缓解农村民众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据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师资仍十分短缺,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教师专业化水平很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效果。借鉴陶行知的观点,农村社区教育社区治理功能的发展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推行“能者愿者为师”的师资建设策略。“能者为师”指根据农村社区治理的真实需求,制定教师从业标准,使其真正为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愿者为师”分两种类型,一是能胜任教师岗位者,鼓励其担任社区教育教师;二是有从教潜力且愿意从教但现时无从教能力者,可提供相应的学习与培训,使其掌握法治、德治与情治等社会治理原理与方法及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让其成长为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杨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田先红,刘丽芬.后税费时代的村庄公共权威:路向与选择[J].古今农业,2007(1):28-35.

  [3]温铁军,杨帅.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J].理论探讨,2012(6):76-80.

  [4]巩军伟.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与道德治理[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0-134.

  [5]陈成文,赵杏梓.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1-18.

  [6]张永理.社区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16重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登录

电话: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横溪社区桃李路48号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