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居民学习园地>>校本研修>> 文章
校本培训之——理论视野04
发布时间:2018-04-25 作者:池老师 浏览量:689次

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文件精神 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需要把握的六大关系

作者:沈光辉

作者简介:沈光辉,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福建省终身教育专家组组长,福建省民政厅社区建设专家,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特聘专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社区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第一个跨部门协同推进社区教育的专门文件。与2004年教育部一家文件相比,这次文件体现了新时期社区教育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也标志着在国家层面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取得了多部门的共识,意义非凡。

文件的出台,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如何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和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笔者以为,在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区教育发展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顶天立地

纵观我国社区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创造良性互动,是社区教育发展的脉络与主线。所谓“顶天”,是指社区教育发展呼应了“国家战略、社会需要、百姓需求”,紧扣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脉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新时期对教育的新期盼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让人民群众从终身学习中切实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形式与主要载体,社区教育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精准扶贫从源头上消除贫困,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促进教育普化与公平方面,发挥了传统教育形式难以做到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教育的人文价值。所谓“立地”,是指社区教育的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创新在基层。只有数以千计的县市区,数以万计的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社区学校(学习点)普遍建立并发挥作用,广大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实践智慧”和创新创造力,我国的社区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广覆盖并向纵深推进,真正做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并不断变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笔者以为,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只有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需求,提升站位,找准定位,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只有立足实际和因地制宜,打通社区教育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做到“既接地气又能聚人气”。

二、点面结合

正确处理好点与面、重点与一般、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贯彻落实文件提出的“到2020年,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总体目标的关键。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既蓬勃发展又很不平衡。从地域上看,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广泛开展,而中西部地区除中心城市和少数省份外,总体上进展缓慢,有的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起步。截至目前为止,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共计249个,也仅占全国县(市、区)总数2862个的十分之一不到,更遑论现有的实验区与示范区还存在着如何深入推进,再实验再示范的问题。此外,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严重滞后于城镇社区教育,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面向农村“三留守”(儿童、老人、妇女)人群,如何提供有效的社区教育服务,都亟待各地进行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贯彻落实好文件,既要抓住重点,持续抓好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建设,发挥其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更要抓好一般,着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补短板,填空白,攻难点,求突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国城乡广覆盖、县(市、区)全覆盖,实现城乡社区教育广泛开展的战略目标。

三、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带动社区教育发展,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重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进了城,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明素质、生活习惯等也要进城。从台湾地区的经验看,其乡村营造运动走过了一条从造城、造景、造产到造人的过程,最终把重心放在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之上。台湾的学术界把社区营造过程视同为社区教育过程。当前,社区教育应当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按照文件提出的“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着力补足农村社区教育短板”的要求,发挥好城镇与农村“两个阵地”的作用:一方面,在城镇开展进城居住与进城务工农民的新市民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文明素质,提升职业技术技能,使其成为适应城镇生活与就业的新市民;另一方面,在农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科学化素质、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农民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只有把农村与农民的社区教育搞好,大力提升农村与农民社区教育的供给水平,才能实现城乡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社教融合

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融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九部门文件明确指出,“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把社区教育“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社区教育的内涵特征来看,社区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结合是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所谓“社区为根,教育为本”,指的就是社区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结合。发展社区教育,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应站在教育与社区有机一体化的视角来看待社区教育。从国际社区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从教育主体本位型向社区主体本位型的转变,是当代社区教育的“第二次飞跃”。笔者认为,这次文件已经把社区教育纳入到社区建设的范畴,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好“融合”的问题。从这次文件出台新闻发布会来看,民政部关注社区教育的重点主要有三条:一是满足群众需求,指的是社区教育要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二是扩大群众参与,指的是社区教育要成为社区自治共治的重要途径;三是凝聚群众认同,指的是社区教育要成为促进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的重要形式。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我们要站在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互动与融合的角度,充分认识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发展,推动社区治理,扩大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在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中体现社区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使之成为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虚实相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区教育的理念、业态、模式、途径、载体等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文件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结合实施“互联网+”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及AR、VR技术的兴起,创新社区教育的途径载体与学习方式将成为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主流。今后社区教育的发展,将呈现出基于现实社区“邻里守望相助”式与基于网络社区“天涯若比邻”式相结合的“虚实相生”的社区教育新态势。一方面,我们要在开展传统课堂学习与组织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读书沙龙、游学以及团队学习、体验学习等新兴形式;另一方面,要适应“互联网+”的趋势,把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体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社区居民学习服务圈与网上虚拟学习圈,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学习。

六、内外兼修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面临双重发展任务,既要注重外延扩展,又要注重内涵发展;既要做大,又要做强;既要解决好“有学上”的问题,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与机会,又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问题,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区教育产品与服务。我们既要找准着力点,又要占领制高点。中国这么大,目前还有很多的地区和不同的群体社区教育还没有覆盖到,外延扩展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社区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网络、办学机构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建设,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社区教育发展基础,仍将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大力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全面提高社区教育质量,鼓励各地社区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将是我国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笔者认为,在社区内涵建设上,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社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首先是要培育与形成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引导各地结合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其次是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组织开发全国通用型课程与地方本土化课程,注重课堂学习资源与网络学习资源相结合,解决好课程资源供给与共享问题;第三是要着力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尽快制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并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第四是要加强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要突出应用性研究,引导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采取“课题加项目”等形式,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与基层管理和实务工作者对接起来,克服目前存在的理论研究者书斋式“闭门造车”研究与实务工作者粗放式“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的弊端,提升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展的品位与质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登录

电话: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横溪社区桃李路48号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