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居民学习园地>>学习在线>>家庭教育>> 文章
家庭教育——赏识教育(5)
发布时间:2011-10-06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238次

家庭教育——赏识教育(5)

  原则之四:激励孩子——学会发掘 学会分享

  激励分为正激励,负激励。赏识教育认为,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负向激励只是禁止孩子不许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还是不知道。

  现在家长普通存在的问题在于:把孩子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孩子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训斥,可谓“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赏识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是把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巩固孩子的好行为,还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助于生命的成长,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家长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学会发掘。

  把孩子看成是一座急待开采的金矿,做父母的要设法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金矿,并且将其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挖掘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甚至可以无中生有。有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她班上有位同学早晨上课经常迟到,她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其实最不想迟到,他每次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信我们可以问问他,我们相信他不会无缘无故迟到的。那位同学站起来当场表示今后再不会迟到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谁知,第二天这位同学又迟到了,而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今天又迟到了,如果说他昨天迟到是有原因的话,他今天迟到的原因更特殊,已特殊到不能和任何人说,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理解和掌声?”全班同学又一次发出了鼓励的掌声,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下,这位同学克服了经常迟到的习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你用心去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天赋的差异是有限的,而潜能的蕴藏却是无限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很不听话,很差,找不到可以表扬的内容。真的找不到可以表扬的内容吗?不会的!如果孩子学习很差,学习兴趣不高,只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析他的学习问题,分析他的学习方法,让它有所提高,对这个提高给予及时的赞赏、夸奖和鼓励,这个孩子无论多差也会逐步向前发展的。无论多差,只要有一点进步,就是可喜进步,就值得家长赞赏、鼓励和表扬。

  有一位家长咨询我:我孩子成绩次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一名,怎么去给他找好感觉呢?我说:倒数第一名不是不可能再退步了吗?已经没有退步的空间了,只要增进孩子自信心,给孩子找到这种好感觉,孩子肯定会进步的。家长开窍了,回去一尝试,下次考试果真进了十五个名次。种种事实证明,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感觉的问题。

  教育的奥秘就是为孩子找好感觉,帮他找好孩子的感觉,找学习好的感觉。

  小的时候,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长大之后,都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有的家长训起孩子来,狠得不得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早知道生你这样,还不如养条狗。全是这样的话。

  孩子能无所谓吗?孩子的心很脆弱,如玻璃,似蛋壳,孩子的心很容易受伤,如果他觉得没人喜欢他,他自己就不会爱自己。尝甜头,是找感觉的延续。尝什么甜头?成功的甜头!

  孩子饱尝学习的痛苦,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的家长很贪心,孩子本来做作业速度很快,一个小时就把作业做完了,是家长为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立马给孩子又布置了一些作业,其结果,孩子做得越快,家长加得越多,只有看见孩子在做作业,家长才安心。孩子不做作业时,他就放不下心。

  首先家长要改变心态。作业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做多了反而会限制孩子的思维。成都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小学时,遇到了一位不负责任的语老师,平时不严格要求,期中考试之前,一次布置学生家庭作业竟是把一本语文书内所有课文从头至尾抄一遍,一宿不睡恐怕都抄不完,孩子能不苦吗?妈妈刘卫华劝孩子别做:婷儿,别做了,明天我跟老师说是我调整了你的语文复习内容,这样老师就不会怪你了。将孩子学习痛苦变成学习快乐,正是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其次,给孩子找动作快的感觉,尝动作快的甜头,你要把动作慢看作是正常的,就如同孩子刚开始说话时,说不好也是正常的一样。在孩子动作快的时候就进行表扬,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只问播种,不问收获,结果是:只要播种,必有收获。

  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家长要与老师配合,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总之要提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哪一天,表扬了哪个孩子,一整天,这个孩子的学习情绪都会很高涨,认真写作业,举手回答问题,脱胎换骨了一般。原因就在于那一天孩子的心灵是快乐的、舒展的。研究发现:创造性高的人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大脑常出现α波,α波是人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大脑中常出现的脑电波,大脑放松,防止紧张,会出现α波,创造性最高。

  记得五年前有一位把全村带得红红火火的当村长的家长,到学校和我讲她读初三女儿的事:她是寄宿生,这天回到家找我要生活费,我问:“要多少钱?答:“10元”,又问:“考试了吗?答:“考试了。”再问:“打多少分?”“零分!”“她这种态度把我会气死!”

  村长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问题在家长身上。一是家长对考试分数太看重,且直接与生活费挂钩;二是家长应该为孩子找好感觉,坚信孩子“行;三是如此逆反情绪,说明父女间距离太远,家长没有与孩子交朋友而实现心灵沟通。孩子这样完全是家长一手造就的。

  官逼民反,怎么可能不反?孩子受环境影响很大,有的家长不讲信用,还说孩子逆反心重,其实没有天生逆反的孩子,逆反都是被逼的,原因不在孩子,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放纵,心情不好时,对孩子就严打。他们发现自己的怒火只有对儿子、女儿发泄最为安全,实质是没有把孩子真正当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仔细地反省自己,看看是否把生活中本该自己承担的压力粗暴地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家长与孩子心灵缺乏沟通,好比“坐骨神经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学会分享。

  与孩子共享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远大目标、努力过程、实现结果而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分享孩子成长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由于分享,给孩子增添了自信,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同时我们的父母老师在分享中也获得一种自豪感。注意这里提到的分享不仅是孩子在取得成功之后的分享,而是要不断地让孩子看到成功,把“大成功化为若干个“小成功”,有句口号:“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体现了这一内涵。

  四年前我教的一个班有位姓周的男同学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考试仅得了七分,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我在课堂上就这个七分发表看法。我说:同学们,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七分是这位同学努力的结果,我们相信,只要看到这个成果,他下次就会扩大这个成果,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她一些帮助和鼓励呢?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晚餐后,我找到这位同学手牵手走到我房间。我说:你知道吗?我知道你姓周后我就把你当成了家门,自家弟弟,你不要泄气,有个教物理的哥哥物理成绩难道不会起来吗?你搞不懂尽可来问我,不信你试试,到期中考试,你绝对可以打到60分及格,赶上一半学生。这次谈话后,这位同学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到房间来问我,我也在约定的时间等候他,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物理科成绩72分,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我又找到班主任,让他当物理科代表,增加与我接触的机会,到中考时成绩提高到了88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孩子,千万不要理解成简单的表扬和鼓励。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你怎么做都不为过。如果你从心底里看不起你的孩子,虽然不打孩子,皮笑肉不笑地赏识孩子,孩子也会认为是假的,孩子的眼睛是“火眼金睛

  中国家长总是认为不能表扬孩子,一表扬就会翘尾巴,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而孩子稍有偏差就立即训斥。其实正向的激励既能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也能树立孩子的自信。我发现最难教育的孩子不是被打的孩子,而是被溺爱的孩子,溺爱的孩子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做,这才是最难教的。而面对挨打的孩子,家长只要转变了观念,一句赏识的话就温暖了孩子的心灵。

  表扬为什么会翘尾巴呢?因为表扬太少。范进中举为什么会发疯呢?因为中举太少了,他年年中举就不会发疯了。

  你长期不表扬孩子,一表扬,孩子肯定要翘尾巴。如果你经常表扬就不会翘尾巴。

  曾有一位文学博士谈他的童年,他说从小爱写作与他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却认定一个道理,只有会写文章的读书人,才有出息,所以母亲经常对他说些在作文上要多下功夫的话。每次写作文后,就读给母亲听,母亲的评价总是“不错,不错。除了自己高兴外,还感到好作文能使他愁眉紧锁的母亲开心,于是对写作文的兴趣更浓了。现在想起来,他小时候的作文决不会好到让母亲高度夸奖的地步,母亲只不过用夸奖的方式激发他对作文的兴趣,假使她也像有些家长一样,用挑剔的眼光,用范文去对比,一味批评而少鼓励,可能对作文畏惧而厌恶,最后一直不会写文章。

  孩子作文写得不好,有的家长就把孩子的作文本撕得粉碎,其实你撕碎的不是孩子的作文本,而是她那颗幼小的脆弱的心!

  还有一点,我们要允许孩子失败。赏识教育的口号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我们往往一表扬孩子,就不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学走路时,走得好我们表扬,有没有不允许摔跤?孩子骄傲的时候,就继续表扬下去,骄傲就会慢慢融化。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我发现,孩子不知苦尽甘来,孩子也很难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多时候是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才去努力。其实**曾经总结过一条斗争经验:从成功走向成功。不管怎么说,成功比失败更能给人前进的勇气。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给孩子尝成功甜头的时候,需要掌握一个“窗户纸原理”,即家长尽可以摸,但点破的动作让孩子来完成,让孩子在其中找到一种英雄的好感觉。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农民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很喜欢画画,当儿子第一次把自己画的作品拿给父母看时,他们欣喜地说:“太好了,儿子,这是你画的?然后拿着儿子的画给邻居、亲戚们看。儿子倍受鼓舞,不断努力,十几年后,成了一代名画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登录

电话: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横溪社区桃李路48号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